必赢766net手机版

必赢官网 必赢官网
  • 我校首页
  • English
  • 必赢766net手机版
  •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专业介绍
    学院领导
    机构设置
    规章制度
    学院标识
  • 党建工作
    教工党建
    学生党建
    党员之家
    主题教育
  • 师资队伍
    特聘教授
    人才梯队
    专任教师
  • 学术科研
    重点学科
    项目申报
    科研成果
    科研仪器
    学术活动
  • 本科生教育
    课程建设
    通知公告
    专业介绍
    规章制度
    教学研究
    课程思政
    成果展示
  • 研究生教育
    招生就业
    培养工作
    学位工作
    导师简介
    导学思政
  • 教师教育
    微格实训
    教师技能考核
    教育实习
    教育研习
    基地建设
  • 国际合作
  • 社会服务
    自学考试
    教师培训
    合作办学
  • 学工在线
    学风建设
    科研与竞赛
    校园文化
    就业工作
    学生组织
    班级风采
    学生资助
    学子风采
    学生团建
  • 校友工作
我校首页
学术科研
    必赢766net手机版  学术科研
中国教育报:从“负责任”的视角理解高质量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 2023-04-18 浏览次数:74

       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是学术界永恒的追求。近年来,随着国家“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提出以及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改革转向,“高质量科研成果”逐渐成为热词。


       对于什么是高质量科研成果,似乎很难直接下定义,因为“高质量”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出于惯性思维,学术界一些同行往往把高质量科研成果等同于发表在国内外顶级或权威期刊上的论文。其危害主要在于窄化了科研成果的多样性,忽视了科学研究的社会关切性。


       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亟须从“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角度出发,树立一种更为包容、更为负责任的高质量科研成果观。


       “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是近年来创新政策研究界广泛讨论的一个政策理念,强调要反思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和伦理影响,重视不同社会群体在创新活动不同阶段的广泛参与,其目标是保证创新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当前,这一理念已经在许多国家的创新政策领域得到应用。


       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倡导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其核心观点是,研究者的科研工作应与社会价值相一致,充分满足公众需求与意愿,让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以产生符合伦理道德的、可持续性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科研成果。“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理念的提出,重要意义之一即在于引导高校科研人员走出为追求期刊影响因子而发表论文的误区,真正把个人研究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从“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的角度来审视,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首先应该“写在祖国大地上”。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一些研究人员对于很多公众关切、国家亟须解决的社会现实问题,缺乏足够的敏感和兴趣。背后的底层逻辑是,即便这些问题解决了,也不一定能发表在高影响因子刊物上。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中心教授杨军举过一个例子:每年台风都会对我国沿海城市的绿化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破坏之后需要重新种植,从而陷入“建了毁、毁了再建”的恶性循环之中。但其实,结合国内外城市的绿化经验,只要对城市常见树种的抗风性做好研究,基于研究结果选好树种、改变种植与管理方式,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摆脱恶性循环。


       但是这类专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十分匮乏。原因很简单,该研究方向无法在高水平的研究刊物上发表。杨军感慨:“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要么转向细胞分子研究,要么分析气候变化、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方向尽量向‘高大上’靠拢,结果是文章发了不少,但城市生态建设实践的问题却是越来越多。”有鉴于此,我们亟须摆脱对高质量科研成果的狭隘认知,引导学者更多关注现实问题。


       其次,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还应该“写在地球上”,这是比“写在祖国大地上”更高层次的境界。当今世界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着诸多共同挑战,如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国的科研工作者除了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还应建立全球视野,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纳入研究范畴。这些全球性的问题一旦被我国学者所攻克,能够极大提高我国大学的国际声誉和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总而言之,我们对高质量科研成果的理解,应该秉持一种更为多元化、更具人文关怀的观点。仅仅用期刊的影响因子来衡量科研成果质量的高低,极易陷入为了发表而发表的泥潭之中,从而忽视了真正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长此以往,“高质量”一词很有可能像加拿大学者比尔·雷丁斯在《废墟中的大学》对“卓越”一词所批判的那样:“在学术界的流行词汇里,没有一个关键词比‘卓越’更空洞无味的了。”


       作者:刘爱生 必赢766net手机版教授


必赢官网
  •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 邮箱:jky@zjnu.cn
  • 浙ICP备05001954号-1
© 2023 版权所有 :必赢766net手机版(中国)唯一官方网站